认真喜欢自己所喜欢的

不要说好不好,只说喜欢不喜欢

想起了原著及电影党吐槽HannibalTV,也是用“我看过了原著/电影很多遍所以剧版很垃圾”诸如此类的论调…………╮(╯_╰)╭

海赤蜻蜓(Leslie Li):

有一个挺有名的心理学实验,和心智理论(Theory of Mind)有关的:被试者听一个故事—“小孩有个娃娃叫莎莉安,小孩很喜欢娃娃莎莉安,每天抱着它睡觉。今天小孩上学去了,妈妈进小孩的房间打扫,在床上看到娃娃莎莉安,发现莎莉安脏了,就把它丢进洗衣机。现在小孩回家了,她会去哪里找娃娃莎莉安呢?”

相信有能力读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,小孩的床上。因为我们知道一层信息,即“小孩没有看到‘妈妈把娃娃扔进洗衣机’这件事情”。然而如果你讲这个故事给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,他会回答你,去洗衣机呀。因为小孩子的认知还远没有发育成熟,他们是认识不到别人和自己掌握的信息会不一样的。但大概在小学的年纪,人就会认识到这个了。再多说两句,猩猩也是有这种区分能力的。一只猩猩,如果看到一根香蕉,并且看到旁边的一只比它厉害的猩猩也看到了香蕉,它就不会去拿香蕉了,因为打不过;如果它看到比它厉害的猩猩和香蕉之间有阻拦视线的障碍物,它就会去拿香蕉,因为它知道没有人跟他抢了。

闲话不提。我们今天要说的是“好不好”和“喜欢不喜欢”的事情。

请先看这一个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6195207/answer/66361455#

(嘛呀呀,总引用知乎的回答,常常又看到各种侵权的事情,怎么办呢,贴个链接好了,这总不会侵权了。——笔者心路历程)

看完了吗?好。那我问你一个问题。哦,三个问题。

  1. 你喜欢《我和你》吗?

  2. 《我和你》好听吗?

  3. 你觉得《我和你》好听吗?

好,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基本是一样的,你怎么回答,我都接受,给出理由更好,如果不讲理,任性也是你的自由。但是除非你是重量级人物(比如在流行音乐界举足轻重的)或者这首歌的创作者,请你不要擅自随便乱回答第二个问题。

好,假设有个人叫abc,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,“这首歌难听死了!我本在申奥成功的时候,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,然而在零八年八月八日晚上的家里,这首歌从音响里传出的时候,我震惊了。这个世界上有这么矬的东西!我们国家还有希望吗?难道还有人无动于衷吗?”

回到莎莉安的娃娃实验,从结果上来看,abc其实和学龄前儿童犯了一样的错: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。

这是不对的。不然小孩回家以后就能像拥有超能力一般直接去洗衣机里捡娃娃了。不大可能,对吧。

但是从过程来看,你和学龄前儿童,不得不说,还是不一样的。学龄前儿童会混淆别人与自己的看法,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。但是为什么abc会这么做呢?

这很有可能是一种自封“重量级人物”的心态。

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。2085年的《悲惨世界》百年音乐会,好吧?你在b站看了视频,然后你去豆瓣上想看看别人的说法。有一个高赞评论是这样的,这里我们只节选一段(因为多了我编不动呀……):

……如果说xx年的On My Own*是经典,xxx唱的那版是打脸,那这一次的版本简直是打了打脸的脸。我从二十年前喜欢上悲惨世界(或者他会用LM代替来显示他的娴熟),就把每个版本都听了上百上千遍,然而这一次,简直是我听过的最差的版本。一句话,至少这场音乐会的On My Own是失败的。……

注:此为《悲惨世界》音乐剧里的一首歌。

很明显,他是在用“听过许多遍了”显示他的泰斗地位,之后给出非常“重量级”的结论。但是“听过很多遍”可以代表“我在这个领域很厉害”吗?“我砍了三十年柴”和“我砍柴的功夫好”可以划等号吗?再说,最重要的一点,“我讨厌”和“它不好”两者的逻辑关系在何处?

好。我们同意这个高赞评论其中是有一些逻辑错误的。这又和娃娃实验有什么关系呢?我刚刚证明了这一种混淆是有意而为之,而不像小孩是能力所限,那么那个实验和所谓的心智理论和我们又有什么相干?

如果你想以此为由去豆瓣上和这个高赞评论互喷,那么,没什么相干。不过你想下次用网易云音乐听歌的时候看评论不那么义愤填膺,我可以试着帮你:说这些话的人,也许自高自大,也许心直口快,但看这些话的人,要知道“我想的”和“你想的”不尽相同,对此我们谁也没办法,也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。那样的话,还会互喷吗?平静地,不生气,就挺好的吧。

再进一步,除了看别人的评论以外,自己评论一个作品,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,也请注意。事实(e.g. 这个音唱跑调了;他先动手的;等)当然随意指出;感情(e.g. 我爱他!我不喜欢歌词;等)当然可以随便抒发。但是无法做出定论的事情(e.g. 这不是一个好作品;某某某版本很糟糕)等,请不要说。不要自己犯这个认知错误。如果你是因为之前没认识到,即不经意间犯了“学龄前儿童”的错,那么也许你只是心直口快;如果你这么说话是为了假装你是一个泰斗……你会一直读到这里吗?即便你真的读到这里了,容我奉劝,请你以后不要这么说了。

只说喜欢不喜欢,不要说好听不好听。

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,是我今天从首图借的弗洛伊德的书,回家的时候翻了翻,有这样一句:“……我在某地结识了一个大学生,和他谈起天来。不久以后,我就发现他对我的著作了解不少。”我看到这里忍不住在地铁里笑出声。这大概就是译者无意中混淆了“自己的想法”和“弗洛伊德的想法”吧。译者认为的“著作”在原作者看来其实应该只是普通的“作品”而已。所以说这样的错误即便是心理学家(译者信息说是他心理学家)也会犯呢。

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性:一,译者搞不清楚“著作”,不知道这个词是带有敬辞含义的;二,校对的时候看到“作品”或者别的词,觉得不够尊敬,顺手给改了,没有看到上下文。等等。

好吧,也许又是我想多了? 

评论
热度(35)
© 刀倾城 | Powered by LOFTER